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2021年,臺灣遭逢「百年大旱」,水資源議題浮上檯面;同年底,在全國性公民投票日的同一天,新竹市市民進行「喝好水」地方性公投,結果以同意票13萬1816票、不同意票1萬9581票,成為全台唯一通過的公投。
發起新竹市「喝好水」公投的領銜人,正是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彭桂枝。她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原以為很了解自己家鄉的河流,但真正去關心頭前溪作為飲用水源後,卻發現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狀況。
走進家鄉溪流,推動喝好水公投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說,當她開始走進溪流裡的時候,才發現家鄉已變得不一樣了,「我印象中傳統的食品加工廠變成了半導體廠,躲在山裡面;還有很多垃圾,不是被垃圾車收走,竟然是藏在山坳裡面。」
對一般民眾衝擊更大的是,原來「我們不是喝水庫的水」,寶山水庫和寶山第二水庫供應的是科技產業用水,而不是民生飲用水。新竹地區的飲用水,絕大部分是取用地面上的水,也就是頭前溪的水。
根據環境部的河川污染指數(River Pollution Index,簡稱RPI),以水中溶氧量、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與氨氮等四項水質參數的濃度值來計算判定,頭前溪的水質檢測結果屬於「未(稍)污染程度」,在全國河川排名中名列前茅。
然而,2017年,多位新竹媽媽實際探查頭前溪流域,卻發現中下游的隆恩堰和湳雅取水口,可能受到上游眾多污染源影響,包括竹東掩埋場垃圾滲出水、五華工業區工業廢水、家庭生活污水等都排放到頭前溪裡。
彭桂枝指出,RPI值有點像一般健檢測量基本的脈搏、心跳或血壓數值,但台灣河川究竟乾不乾淨,還必須看它的產業型態,而頭前溪流域屬於科技產業重鎮,「我們更關注的是河川裡的重金屬殘留狀況」。
新竹人要喝乾淨水,從提案、連署到公投,彭桂枝形容這是一場「公民學習」的歷程。「我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公投,它不僅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也提醒政府加強廢污水管理,不應該讓廢水或污水進到我們灌溉和飲用的河川裡。」她說。
公投最終高票通過,2022年4月新竹市議會通過《廢水及污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但因為自治條例還必須再會中央,至今草案還在地方與中央之間來回磋商中,今年可望正式通過。
攜手流域學校,關心水資源議題
彭桂枝強調,公投是一大關鍵,等於掌握大多數的民意在手中,但接著要如何監督這件事情的後續執行,是乾淨水行動聯盟要持續關注的。
「公投結束之後,我們也在思索,我們這一群人會逐漸老去,但是河流及水資源的議題,將來一定會變得愈來愈急劇,包含先前推動新竹縣公投的過程其實並不順利,該怎麼樣把這些議題往下傳承,讓戰鬥力延續下去?」
彭桂枝提到,乾淨水行動聯盟的另一個里程碑,就是開始與各個不同教育單位和流域周邊學校合作,將重點放在教育培力及河川走讀。
舉例來說,竹東是台灣人口最多的鎮,垃圾可能沿著掩埋場污水或都市排水進到頭前溪裡,竹東高中的生物理化老師會帶學生進行在地水文的探究,包括做水質檢測;竹北國小發展出自己與社區連結的校本課程,還有老師把歌手沈文程的《小河之歌》改編成頭前溪的故事版本;在義民高中則有一群老師從社會人文的觀點切入,帶學生討論竹北市從鄉村快速變成都市的過程,人口的聚集所產生的廢棄物、污水或對產業型態的變化。
彭桂枝為守護河川努力這麼多年,她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大家都覺得『水』會源源不絕的來,沒想過它其實是有限的資源」。
彭桂枝說,年輕世代與河流的關係是疏遠的,很多水圳都被整治成「三面光」(指兩側和底部幾乎都被水泥覆蓋,通常呈現U字型,牆面垂直且光滑),他們也沒辦法進到溪流裡,「到興隆大橋附近的豆腐岩,除了拍拍照外,也不會和河流有更多連結」。
因此,彭桂枝和志工夥伴們透過設計遊戲的方式,例如水圳遊戲場、都市棋盤遊戲場、河流遊戲場等,有時帶著孩子穿著雨鞋,在某些地方會架起梯子,親自下到水圳走一走,「這樣一個來回,他的身體就會產生記憶,建立起與河流的連結」。
新竹還有一根大煙囪,在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六燃),現在當地的老師和學生也會重新用「水」的脈絡去理解它的由來及發展背景,更深化「水」議題在城市發展中的意義及價值。
彭桂枝期許,「我們對於『水』的意象,不要只停留在水量或水質,可以展開更大的圖像,形成更豐富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