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長年投入水域與濕地生態研究,並致力推動「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流」行動。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長年投入水域與濕地生態研究,並致力推動「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流」行動。記者蔡宗儒/攝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深耕濕地研究將近三十年,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發表過許多論文,主題都跟螃蟹有關,她的手機桌面是女兒小時候用平板畫的螃蟹;一雙兒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小時候玩接龍遊戲,是輪流說出不同品種的螃蟹名稱。這或許可從中一窺林惠真的學者日常:工作與生活緊密交織。

林惠真自稱是個「宅」學者:她小學跟著家人從彰化搬到台中,接著一路成長、求學,工作都在台中度過,長期關注的研究場域也是台中的高美溼地。「我只要顧台中到彰化這一帶,就夠忙了。」林惠真笑著說。

廣義的濕地包括河川、池塘等水陸交界處,林惠真對溪流的關注,同樣從周邊的溪河開始。

林惠真大學和碩士皆就讀東海大學,1993年自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後,又返回母校東海任教。林惠真說,東海師生都知道有一條「東大溪」緊鄰校園,以溪為名,卻被許多人當成臭水溝。因為東大溪上游承接東海別墅商圈的家庭及商業廢水,水質不佳,時常散發油污臭味。

2018年,林惠真接任東海大學研究發展處的研發長,碰上台中市政府啟動河川整治計畫,希望在東大溪興建礫間水質淨化場。林惠真說,這項工程的挑戰在於溝通,既要權衡利害關係人意見、在有限腹地找到施工空間,也要降低東海師生對工程的疑慮。

最終,在各方通力合作及多重溝通下,整治計畫順利推動。東海大學無償出借校地20年,以增加礫間水質淨化場的面積,東海大學團隊也說服東大溪上游的夜市攤商安裝「油脂截留器」,協助改善水質。東大溪整治計畫後續獲得TASS臺灣永續行動獎、公共工程金質獎等獎項,被視爲溪流整治的公私協力典範之一。

東大溪整治後,礫間水質淨化場及周圍環境教育步道提供民眾與學生親身走入自然的機會,了解溪流生態與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東大溪整治後,礫間水質淨化場及周圍環境教育步道提供民眾與學生親身走入自然的機會,了解溪流生態與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東大溪的案子對我啟發很大。」林惠真說,「生態學家常往山高水遠的地方去做研究,卻忽視自己家旁邊的水溝、溪流環境如何。但把周邊環境守護好,是一件很好的事啊!」

2020年,林惠真在東海大學的開學典禮上,以「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流」為題進行新生演講。台中市政府則在2021年中興大學、台中教育大學、逢甲大學及東海大學共同簽署「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合作協議備忘錄(MOU)。東海大學除了關注東大溪,也把鄰近的筏子溪列入環境教育實踐場域。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透過「愛水學堂」計畫,在東大溪的礫間水質淨化處理廠舉辦走讀活動,邀請市民了解水質淨化過程並提升對水資源保護的認識。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透過「愛水學堂」計畫,在東大溪的礫間水質淨化處理廠舉辦走讀活動,邀請市民了解水質淨化過程並提升對水資源保護的認識。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林惠真也身體力行,假日會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的筏子溪淨溪活動,她笑說這不只鍛鍊「核心肌肉」,也培養愛護環境的「核心價值」。

實際淨溪才知道,垃圾不一定是用「撿」的,有時垃圾經河岸工程進駐的怪手翻攪埋進土裡,得靠志工「拉」出河岸。林惠真曾在淨溪時挖到殘缺不全的腳踏車,宛如電影《神隱少女》主角千尋從污濁的河神體內,用力拔出一輛腳踏車。

對於溪流環境改善的期待為何?林惠真說,她沒有宏大願景,只有小小願望,「如果每間學校都開始守護周邊的環境,我覺得會有改變」。人溪關係如何漸進改善?林惠真覺得,至少要讓人們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

東海大學於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舉辦勞作溪流日活動,透過「環境與生活共存」為主題的溪流教育,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強化對溪流保護的責任感。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東海大學於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舉辦勞作溪流日活動,透過「環境與生活共存」為主題的溪流教育,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強化對溪流保護的責任感。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林惠真說,台灣過去缺乏溪流教育,戒嚴時期的山海管制,使民眾不易親近山水;對溪流也存有「戲水危險」印象,甚至流傳「鬼月抓交替」等民間傳說。近年大眾關注海廢議題,而海廢大多源於川廢;溪流中有垃圾,使得河岸髒亂、發出惡臭,也會讓人敬而遠之。

種種因素使人們和溪流疏離,但當日常生活看不見溪流,人類就難以認知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容易只思考河流如何「為我所用」,例如:過度抽取水源灌溉農田,或把溪流當水溝,亂丟垃圾也毫無愧疚感。

林惠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常態淨溪活動,與志工一同進行筏子溪河岸清理,並挖掘被埋藏在泥土中的垃圾。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林惠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常態淨溪活動,與志工一同進行筏子溪河岸清理,並挖掘被埋藏在泥土中的垃圾。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林惠真深信,無論是改善水質、復育溪流生態,或推動環境教育,當人們因此願意在溪邊停留十分鐘,守護環境的善循環就有機會啟動。正如國際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所言:「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延伸閱讀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