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創辦人黃郁茹長年投入烏日在地環境與食農教育,帶領民眾透過溪流與水圳認識家鄉,建立對土地的認同感。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創辦人黃郁茹長年投入烏日在地環境與食農教育,帶領民眾透過溪流與水圳認識家鄉,建立對土地的認同感。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你眼前看到的大樓,以前都是農田……」、「傳說這裡以前有個『鱸鰻穴』,鱸鰻王會化身成老人,叫民眾不要趕盡殺絕、抓太多鰻魚……」聊起台中烏日的歷史人文,甚至當地流傳的妖怪傳說,「黑皮泥思土地學院」創辦人黃郁茹總能侃侃而談,聲音滿懷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情。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以下簡稱黑皮泥思)2017年在烏日成立,是一個致力於食農及環境教育的社會企業。看似拗口的「黑皮泥思」一詞,意思是「人在烈日下皮膚被曬得黝黑,思慕著泥土散發的香氣」,也取英文單字「happiness」的諧音,代表親近自然使人快樂。

黃郁茹說,創業初衷之一是為了女兒。透過環境教育與社區行動,不僅與在地居民建立連結,也讓兩個女兒親近自然、認同地方,進而珍惜自己的『家』。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黃郁茹說,創業初衷之一是為了女兒。透過環境教育與社區行動,不僅與在地居民建立連結,也讓兩個女兒親近自然、認同地方,進而珍惜自己的『家』。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從校園的環境課程、在地的歷史走讀,到青農共創的社區場域,都可以看到黑皮泥思的身影。黑皮泥思團隊投入的活動五花八門,但核心精神是希望讓在地人了解家鄉的故事、形塑認同感,進而願意關心周邊環境。

「我們團隊有句口號: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黃郁茹信誓旦旦地說,「當人們有了地方認同,誰還會再往自己家裡亂丟垃圾?」

宏大願景,其實源自小小期盼。黃郁茹說,當年創業動機之一,是為了女兒。黃郁茹小時候在嘉義中埔的鄉間長大,她會跟弟弟在水坑找蝌蚪,或比賽誰能抓到最多蟋蟀。黃郁茹婚後搬來台中烏日定居,「有天我帶女兒出門,卻發現她不敢踩泥土、覺得很害怕。」黃郁茹這才意識到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對大自然容易感到陌生。

2019年,黃郁茹和夥伴以「烏青洄家:循水跡找故事」為主題,獲得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補助。進一步訪調發現,烏日許多重要的歷史人文發展,都跟「水」息息相關:烏日早年是水路要塞,筏子溪、麻園頭溪、烏溪、大里溪等溪流都在此匯集;先民開墾的同時,也引入筏子溪水興建知高圳和王田圳,使烏日成為重要的稻米產地。

黑皮泥思在下馬厝福德祠周邊舉辦淨溪活動,帶領參與者沿圳道探訪,不僅深入了解水圳的歷史與現況,也親眼見證水環境與農業的緊密關聯。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黑皮泥思在下馬厝福德祠周邊舉辦淨溪活動,帶領參與者沿圳道探訪,不僅深入了解水圳的歷史與現況,也親眼見證水環境與農業的緊密關聯。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許多透過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的活動,跟著應運而生。黑皮泥思團隊曾在王田圳的走讀活動中,帶著民眾沿著圳道往筏子溪的方向走,除了聆聽水圳介紹,也可親眼見證人類與環境的多重互動。

黃郁茹說,王田圳的水源頭透過精妙的石頭堆砌,把水引出湍急河流形成埤塘,進而灌溉農田,這呈現人類善用水利工程的智慧。但民眾一路上也會看到水道上飄散的垃圾,則凸顯人們自私破壞環境的一面。

「你會先聞到味道,然後眼睛看到(垃圾),不用多說什麼,大家會默默開始反思。」黃郁茹說;特別是圳道附近就是農田,垃圾與糧食作物的距離之短,更使人警醒,「親自走一次,你就會感同身受」。

2020年起,黑皮泥思陸續在下馬厝福德祠周邊舉辦淨溪活動,這是王田圳灌溉及當地民生用水的匯流處。曾有人問黃郁茹,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為什麼還要淨溪?「我會回答,撿垃圾不只是為了當下讓垃圾變少,你來了看到這一切、願意做出改變,之後才會少丟垃圾。」黃郁茹說。黑皮泥思去年也加入「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關注水環境議題。

王田圳成功嶺附近河段,河道水面漂浮著垃圾。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王田圳成功嶺附近河段,河道水面漂浮著垃圾。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創業邁入第八年,黑皮泥思團隊一路試錯,中間碰過不少挫折。「在黑皮泥思前期,我都覺得自己本業是當媽媽,副業才是創業。」黃郁茹笑著自我調侃。但隨著公司步上軌道,黃郁茹說,黑皮泥思可以再多做一點事情。

黃郁茹的兩個女兒也更願意親近大自然。「她們現在會玩得滿身都是泥土,也會在草地上躺下來觀察蟲蟲。」黃郁茹欣慰地說。回到希望認識土地的初衷,黃郁茹說,自己不是土生土長的烏日人,但這幾年四處在社區走跳,收穫了好多「家人」。前陣子黃郁茹生病住院,會有烏日的朋友煮雞湯慰問;黑皮泥思團隊出外申請計畫、參加競賽時,社區長輩也會幫他們加油打氣。

王田圳源頭連接筏子溪,溪岸石礫間可見垃圾堆積。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王田圳源頭連接筏子溪,溪岸石礫間可見垃圾堆積。記者陳靖宜/攝影 記者陳靖宜/攝影

「好像到處都是家,走到哪裡,大家都會給你鼓勵、支持。」聊起烏日,黃郁茹眼裡有光。建立對地方的深厚情感,進而更珍惜自己的「家」,在黃郁茹身上得到最佳驗證。

延伸閱讀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觀察者」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護育溪河 「斜槓生活」做蘆竹吸管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