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蘇澳溪——一條河流的故事與我們的責任

到新城溪玩水被學生以石頭誤擊頭部。圖片來源/許浩倫 圖片來源/許浩倫
到新城溪玩水被學生以石頭誤擊頭部。圖片來源/許浩倫 圖片來源/許浩倫

受益的,不只是孩子,還包括我們自己,以及生活在這片流域內的每一個生命。

蘇澳溪發源於海拔 966 公尺的西帽山,其主流為粗坑溪,在匯集了圳頭坑溪與猴猴坑溪後一路蜿蜒而下,繞過學校後方,最終流向蘇澳港,在那裡與大海交匯。這條看似平凡的小溪,承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地方歷史,更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人與自然如何交織成長。

與溪流共學:從教育到實踐

借調至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期間,我與夥伴們一起共學、共創,透過環境教育課程與體驗活動,帶領師生和社會大眾親近溪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奧妙。與新城溪僅隔一座山的蘇澳溪,水色同樣清澈透明,但命運卻截然不同——

新城溪在陳定南縣長任內被劃入風景區範圍,開發受到嚴格限制,得以保有較為完整的自然地貌;相較之下,蘇澳溪因緊鄰蘇澳市區,遭受了更多人為干擾。上游受土石淤積影響,河床墊高導致斷流;中游因畜產養殖而難免讓人擔心害怕;下游則面臨都市排水與開發壓力,這條小溪成為諸多環境議題的縮影。

西帽山分班下是粗坑溪的上游。圖片來源/許浩倫 圖片來源/許浩倫
西帽山分班下是粗坑溪的上游。圖片來源/許浩倫 圖片來源/許浩倫

與孩子們一同探索溪流的生命力

這段時間裡,我們帶領全校師生透過各種方式親近這條充滿生命力的溪流。騎上腳踏車,沿著溪流探索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地貌與水質變化——從清澈可人到混濁難親,視覺上的對比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穿上溯溪鞋、救生衣,手持手抄網與窺箱,孩子們親自探訪溪水中的原住民——那些棲息於濱溪帶草澤與石縫之中的水族。春夏之際,成群的小鰕虎從出海口一路上溯回到溪流裡慢慢長大;夏末秋初,懷抱裡滿是卵粒的毛蟹媽媽不畏艱辛降海釋幼。這些探索讓學生不僅看見了生命的韌性,更加深了對自然生態的理解。

自然與歷史的對話:找尋過去的足跡

除了生態體驗,我們也循著歷史的脈絡,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登上砲台山,我們拿著舊照片,試圖尋找昔日影像中的場景;經過百年老榕,觀察盤根錯節的根系如何支撐這棵樹在風雨中屹立不搖。古砲遺址與駁坎石牆,處處留下了歷史的痕跡,提醒我們這片土地曾經歷過的滄桑與變遷。

沿著蘇南公路前行,遙想蘇澳港尚未建成時,人們在蜿蜒山徑上往返南方澳與蘇澳之間的情景。當時的景致想必美得令人心醉,也許東北風起浪濤拍案激起千堆雪;也許南風起碧波蕩漾海灘上滿是弄潮人群。如今,這些景象早已被現代化道路與港口工程取代,但那段歷史的記憶仍深深留存在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還踏上了舊時的採礦道路,來到西帽山分班的舊址,發現溪谷間的溪水依舊淙淙流淌。拿起夾子與袋子,孩子們與蘇澳台泥場的夥伴們一起撿拾高灘地上的垃圾,為保護這條溪流盡一己之力。未來我們還要更努力,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守護這片美麗的家園,創造一所學校守護一條河的典範。

李秉光老師

李秉光老師

李秉光 · 在蘇澳士敏國小擔任老師 · 之前在頭城國小擔任老師 · 之前在頭城國小擔任總務主任 · 曾在蘇澳國小工作 · 之前在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擔任講師

更多作者群

延伸閱讀

與母親河的對話練習

與母親河的對話練習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在溪畔散散步,開啟與溪友好的一扇門

在溪畔散散步,開啟與溪友好的一扇門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筏子溪夾縫求生的石虎

筏子溪夾縫求生的石虎

聽河流的歌 米莎的大暑溪遊記

聽河流的歌 米莎的大暑溪遊記

夜巡南澳南溪之大旱墳場

夜巡南澳南溪之大旱墳場

走入溪流教室,在行動中學習

走入溪流教室,在行動中學習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