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溪夾縫求生的石虎

作者施秉紘現職於台灣路虎保育協會
與一般提到石虎棲地的淺山鄉村印象不同,筏子溪流經台中市最繁華的市中心區。溪流兩側緊鄰著車水馬龍的道路、高速公路,呼嘯而過的高鐵與橫切腰斬溪流的各式橋梁,人為活動帶來的汙染與違法棄置於溪床的垃圾,包含遊蕩犬、貓在內的外來入侵種,都對石虎帶來了不同的生存挑戰。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在2023年執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計畫,在筏子溪與烏溪進行石虎棲地保育與生態調查的工作。做為協會在台中駐點人員,也因此長時間的在筏子溪進行野外調查與資料的蒐集。
進行調查工作時往往也是和充滿好奇心的民眾推廣石虎保育的機會。民眾除了驚訝於筏子溪有石虎棲息以外,最常提出的問題便是是否有機會目擊石虎,不過遺憾的是,石虎是隱蔽害羞的野生動物,縱使在筏子溪這樣幾乎可一眼望盡的棲地環境,石虎也大多在流域中隱蔽性較高的樹林與草生地活動,連長期駐足筏子溪的研究人員都難以親眼目擊。也因為如此,在溪濱保留足夠供石虎躲避、棲息的植被成了石虎在筏子溪依存的關鍵。
不過筏子溪流域的植被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總有各種必要與非必要的原因使得植被被大面積的伐除。民眾認為雜草叢生滋生蛇蟲擅自找人清除、都市景觀或交通工程、河川定期清淤與搶險工程等等,接連不斷的棲地擾動或多或少影響著在筏子溪棲息的石虎,也曾在協會追蹤的母石虎育幼點旁河段,有怪手進行清淤工作,雖然調查人員及時聯繫並請主管機關暫停作業,只清除了部份植被,兩天後仍然在鄰近道路發生幼年石虎被路殺的事件。
為了避免憾事一再發生,河川主管機關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與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組成了溝通平台,希望能藉由即時的資訊往來達到河川經營管理與棲地保育雙贏的目的。
2024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帶來的極端降雨,對筏子溪流域造成重大改變。溪流流心偏離,在上游左岸甚至有部分堤防被沖垮,危及民生安全,大規模的整治作業勢在必行。不過該河段是石虎經常利用的區域,貿然進行工程可能又會間接導致石虎路殺事件的發生。透過溝通平台與幾次的現勘,最後以保留最少5公尺寬連貫溪濱植被的共識,並在工程進行中持續溝通以及配合石虎當日活動位置的追蹤資訊,來達成盡可能減輕工程對石虎的干擾。
此次案件並不代表筏子溪與其他溪流在未來如法炮製,便能達成石虎棲地保育與整治工程間的雙贏,且石虎族群在野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危機。不過主管機關願意積極與保育團體溝通並尋求共識,會是我們讓保育工作推向下一步的機會。投入研究建立更完善的法規並落實,尊重不同角度的意見創造河川環境與人為利用的雙贏,或許就能在擁擠的都市間為石虎保留一絲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