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很多人不知道新竹有一個島,在地里長伯蔡松根形容為「停止的空間」,聲景藝術家林言齡則聯想到《神隱少女》的畫面:「當我經過一條長長的橋、沿著小路蜿蜒而入後,頓時遠離市區的塵囂,進入另一個靜謐的世界。」
林言齡翻開腦海中鮮明的記憶,娓娓訴說著乍到舊港島的光景。在這個坐落於頭前溪出海口附近的小島,她環顧四周環境,一望無際、不見人跡,萬籟似乎俱寂。但她拜訪此地的目的,就是為了即將在舊港島舉辦的音樂祭進行場勘,準備收集在地的聲音。
那棵發出「鳥叫聲」的樹
「那天的風非常大,有個聲音一直很吸引我,感覺像是鳥叫聲,我就循著聲音一路找過去,後來發現不是鳥在叫,而是一棵樹的枝椏隨風搖曳,不停地發出『伊歪、伊歪』的聲響。更意外的是,當我找到那棵樹的時候,赫然看見有一個人騎著腳踏車,騎著騎著突然撞到欄杆,『啪』一聲就跌倒了。」
林言齡當時用手機錄下了這段有趣的過程,也深刻體會到「當你按下錄音鍵的時候,記錄的其實是未來進行式,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事。」
沒想到,僅僅過了三天,那棵發出「伊歪」聲的樹不幸被颱風吹倒了,生命走到了盡頭。但它曾經存在舊港島的獨特風采,已被收錄在聲音的回憶之中。
2023年10月,清大、竹塹社大和水利署第二河川分署在舊港島首度共同舉辦「看頭前」音樂祭,林言齡帶領竹塹社大究匠風烏克莉莉樂團參加演出,開創將在地聲音融入歌曲、結合演唱或搭配口白的表演形式,也牽起了去(2024)年加入竹塹社大「島港豐巢」團隊並蹲點製作環境音樂專輯的緣分。
去年整年,林言齡在舊港島的日常之一,就是戴起耳罩式耳機、手持毛茸茸的麥克風,在頭前溪畔和出海口、新竹西濱大橋下、海山漁港、明發定置漁場等地採集各式各樣的聲音,接著加以剪輯、混音,逐步完成濱海聲景專輯。
林言齡指出,這個濱海聲景專輯涵蓋三大重要面向,分別透過自然海洋、社會海洋及文化海洋的形式去呈現一個在地的聲音脈絡。
用音樂「照見」舊港復興
自然的海洋,採集了頭前溪的水流聲、候鳥聲、潮汐變化聲等;社會的海洋,描寫在河流流域中的社會活動,例如跟著漁船出海,船隻或器材移動、撒網、拉魚、船長與漁工對話,以及魚市場叫賣等聲音。
最後是文化的海洋,則藉由詩來呈現流域地景的特色,由舊港里長蔡松根吟唱清朝竹塹詩人林占梅的詩詞,在西城樓往南寮出海口眺望物貌的變化,形成古今時空交錯的情景。
「當我開始減少用眼睛、放大耳朵的感官,可以更客觀地認識周圍的環境,並聆聽感受到很多不同的細節。」林言齡說。
不過,收完各種聲音素材之後,她感到最焦慮的是不知如何處理這些素材,才能催生出一個海洋聲景專輯,「我決定先放空,然後出現了一個契機」。
林言齡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參加在地里長舉辦的各式走讀活動,包括歷史文化、防洪建設等,也經常與社區居民聊天,讓自己就像海綿一樣大量地接收訊息。
「慢慢地,先前採集的聲音素材開始和我吸收到的訊息產生發酵與連結,幫助我找到了想要創作的曲子的方向。」她說。
從小生長在屏東的林言齡,以外地人之姿在新竹舊港島蹲點深耕,從陌生疏離到成為水尾守護人,透過河海交界的聲景,重新「照見」這個溪中島從繁華、沒落到復興的旅程。
比如竹塹社大「島港豐巢」團隊曾舉辦多場「橫渡頭前溪」的活動,就收錄在〈濱海行步〉這首曲目中。很多大小朋友藉由參加活動來到舊港島,真正的走進頭前溪裡,探索自己家鄉的河流,也認識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及自然生態。
「你聽過彈塗魚跳水的聲音嗎?」透過一幕幕的聲景,林言齡希望邀請更多人一起打開耳朵,用心發現我們腳下這片土地與河流的生命力。
註:舊港島是沙洲島,位於頭前溪的行水區內,如同台北社子島一樣有限建令,規定新種的樹、新蓋的建物等都不能超過50公分的高度。
▪︎《新竹濱海聲景專輯》呈現舊港島河海交界的聲景,從地景、空間、時間、個體與群體再回到島嶼守護人,編織成一首首在地符號,重新連結人與土地河流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