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讓城市有一條健康的河——從台中筏子溪思考河川的生態系服務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定期舉辦《出發吧!野虎》故事繪本講師培訓,以筏子溪的石虎和溪流環境為主題,向孩子傳遞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圖為台中分會成員合影(右三為「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記者陳靖宜/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定期舉辦《出發吧!野虎》故事繪本講師培訓,以筏子溪的石虎和溪流環境為主題,向孩子傳遞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圖為台中分會成員合影(右三為「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記者陳靖宜/攝影

一條曾滋養萬物的河川被遺棄了,因為人們為了都市開發逕自填平河川,也使河神頓失依靠,在與魔女的交易中遺忘了自己的名字……這是電影《神隱少女》的劇情之一。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副分會長謝國發引用這部電影,用以佐證他對溪河的想法:河川自有生命力和靈性。

謝國發說,他不喜歡把城市內的河川稱為「OO排水」,彷彿河川只剩下將雨水逕流儘速排掉的功能。時間一久,人們會將河川視為城市中的溝渠、下水道或廢水通道,輕視甚至漠視它的存在。

然而,河川絕不是只供灌溉、排水之用,而是蘊含豐富的生態系統服務。正如渡邊豐博在《地方創生的挑戰》中所言:「城市中有一條健康的河川,將為城市帶來教育、文化、觀光、供水、微氣候、空氣品質、生物多樣性等多重效益」。

以台中筏子溪為例,謝國發說,第三河川分署採用「寬河矮堤」的概念治理筏子溪,在主流兩側保留了較寬廣的濱溪植被帶,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吸引候鳥飛來此地棲息,近年也發現一級保育類石虎在筏子溪畔出沒。筏子溪不僅成為了動植物的家園,也可形成了通風廊道,有效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

謝國發提到,台中盆地裡的其他河川如柳川、綠川、麻園頭溪等,已經高度水泥化與人工化,河川的生命力因此大幅減弱。但筏子溪的護岸形式、濱溪植被帶的完整性及生態豐富度等等,相較之下仍保持著較自然的狀態。儘管如此,筏子溪也有攔水堰、水泥護岸等人工設施,通常被視為「近自然河川」。

筏子溪常態淨溪每兩週舉辦一次,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帶孩子一起參與。 記者蔡宗儒/攝影
筏子溪常態淨溪每兩週舉辦一次,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帶孩子一起參與。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更重要的是,筏子溪流經台中市區,拉近了城市居民與河川的距離。謝國發認為,當人們走近溪流,親身感受筏子溪豐富的自然生態,就會深刻意識到人類與所有生物正平等共處於同一個空間。

其實,文明傍水而生,人類與河川的關係本應緊密,但隨著工商業發展,河川遭受污染、垃圾汜濫,周邊環境也常被認為是髒亂或不安全的地方。「我常說,河川是台灣最卑微的土地。」謝國發說,「很少有一塊土地是我們容許它有這麼多髒水和廢棄物存在,但這卻是許多河川的現狀。」

2018年12月,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成立「荒野筏子溪平台」,由謝國發擔任平台召集人,期待恢復人與溪流的良善關係。荒野台中關注溪流議題已久,謝國發說,當時成立荒野筏子溪平台,是希望凝聚內部跨組別的志工共同關心筏子溪,後續也推動一系列常態淨溪、校園溪流環境教育推廣等活動。

除了向民眾宣導,荒野台中也積極與公部門溝通。例如:2018年以前,第三河川局(該機關2023年改制為第三河川分署)因應居民訴求,會常態動用怪手清除筏子溪高灘地的象草及溪流水草,但經過民間與公部門溝通,從2018年4月起,開始保留筏子溪上游的濱溪植被帶,並逐步施行相對友善的河床整理工法;持續運作的公私溝通機制也推動湧泉濕地保留、營造淺水濕地等棲地改善措施。

「荒野筏子溪平台」舉辦校園溪流環境教育推廣活動,學生透過模擬筏子溪流域的教材體驗,認識溪流地景與人為活動的關聯,學習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的觀念。 圖片來源/謝國發提供
「荒野筏子溪平台」舉辦校園溪流環境教育推廣活動,學生透過模擬筏子溪流域的教材體驗,認識溪流地景與人為活動的關聯,學習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的觀念。 圖片來源/謝國發提供

去(2024)年四月,「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進一步成立,該平台邀請關心筏子溪的組織、個人及機構參與,也包括公部門第三河川分署;加入的組織必須提供兩堂溪流相關的環境教育課程,與其他夥伴交流,相互學習也一起成長。

謝國發說,這不僅可凝聚民間組織的力量、形塑對筏子溪治理及生態保育的共識,也可建立起與公部門溝通的橋樑,讓公部門了解筏子溪的生態熱點、有哪些關鍵物種出沒中,作為工程施作前的重要參考。

投入筏子溪守護行動六年多,許多事做了,不一定可立刻看到成果。但謝國發說,從日韓等國守護河川的經驗來看,這類工作往往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長期投入,他與夥伴早就知道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我們非常樂於去執行。」至少,在守護河川的路上,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並肩同行。

延伸閱讀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