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邱一峰與「地方知識學」的社大實踐

嶺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嶺東科大)距離台中的筏子溪不過五分鐘車程,邱一峰在嶺東科大任教超過二十年,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筏子溪;然而2018年以前,他對筏子溪的了解仍是淺淺一瞥——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經過」,而非「走近」這條溪流。
轉捩點發生在他接下南湖社區大學校務主任的那一年。2018年,邱一峰開始負責帶領南湖社大運作。南湖社大由嶺東科大承辦,課程與活動以「一山三水南湖學」為核心,關注大肚山、筏子溪、南屯溪和烏溪相關的環境與歷史人文議題。
初上任的邱一峰積極走訪在地組織與民間人士。有一回,他與深耕在地社區營造多年、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江鳳英談話,江鳳英丟出一句話,讓他記到現在:「嶺東(科大)的學生在學校讀了四年書,有幾個人來過筏子溪?」
「這句話真的有打中我。」邱一峰說,「不用說學生,我作為老師在這裡(指嶺東科大)教書這麼多年,要問我對筏子溪的接觸有多少,自己都覺得很汗顏。」
這個精闢提問,也讓他再次深思社大的意義:如何帶領住在這裡的居民去關心附近的溪流,並思考該如何守護它?
在邱一峰眼中,社區大學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終身學習,鼓勵民眾在社大持續進修;二是在地學習,透過認識地方的文化、歷史與正在發生的重要議題,累積「地方知識學」——因為唯有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才會願意關心周遭事務,在有需要時站出來維護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而溪流,常是認識地方的絕佳起點。「溪流周邊,往往就是聚落形成的開始。」邱一峰說。以筏子溪為例,筏子溪南段流經南屯、烏日一帶,不只是動植物的重要棲地,也是農業灌溉的水源命脈,就像滋養大地的血管,支撐著人們日常的生活所需。
為了深化地方知識學的實踐,南湖社大與許多在地組織合作。如「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近年針對筏子溪周邊進行深度田調及訪談,陸續出版《筏子溪西鄉情記事》、《筏子溪東鄉情記事》等專書,南湖社大則會舉辦講座,邀請撰文的作者群現身說法,聊聊書中記錄的人文歷史故事。同時,也會規劃走讀活動,讓社區民眾透過實際走訪,了解地方上的風土民情。
去年,南湖社大首度舉辦「南湖水系散步田調工作坊」,推出筏子溪、黎明溝、麻園頭溪、南屯溪、大肚溪(烏溪)等五大溪流走讀活動。邱一峰不僅參與規劃,也親自參加,原本不熟悉的筏子溪,也因為這些活動,越來越親近了。
認識過去,是一項時間賽跑的工作。邱一峰說,像是筏子溪一帶的居民過去會倚賴「湧泉」洗衣、煮飯、引水灌溉等等,但隨著都市建設頻繁、地基開挖不斷,湧泉正一點一滴消失,「這是地方很重要的特色,可惜正在消退」。
另外,許多耆老聊起筏子溪,都會提到民國48年八七水災造成筏子溪潰堤的往事,從救災過程的回憶中,不只看見人與溪流的情感連結,也能勾勒出筏子溪地景變化的軌跡。邱一峰說,要趁長輩們還能說、還願意說的時候,多記錄、多挖掘,這些故事才能延續。
這幾年,有許多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參與溪流走讀,邱一峰說,他很高興看到關心土地的種子從小扎根。但他也觀察到,活動中有不少是重複參加的「熟面孔」,這引領南湖社大團隊思考:怎麼讓這些熱心的學員有新收穫?又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
在四月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南湖水系散步田調工作坊」中,邱一峰說,活動將規劃讓曾參與過的學員,轉化為「種子教師」,「我們希望可以讓這些熱心投入的學員,成為未來的儲備師資,第一代的老師們可以慢慢退到幕後協助,讓第二代、第三代的成員變成新的帶領者,持續擴散,吸引更多新朋友加入」。
邱一峰說,每日經過溪流,大家心中一定偶爾會冒出「要不要走近看看」的念頭,但除了去拍張「到此一遊」的照片,還可以多認識溪流的故事,進而想想:我在這裡生活,能不能多做一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