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河的對話練習

橫渡頭前溪 圖片來源 / 島港。豐。巢
橫渡頭前溪 圖片來源 / 島港。豐。巢

初夏退潮時分,我們走在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上,在寬闊的出海口地帶,從舊港島徒步涉水穿越新竹頭前溪,橫切300公尺,行至對岸南寮。我們總共經歷三次無語時刻。

入水之前,必須走過一段因淤積嚴重而濕滑泥濘的潮間帶,害怕滑倒或深陷泥中的恐懼,以及對於無路之路的未知感和興奮感,複雜地積累著;直到雙腳踏進水面,在溪水快速浸濕足部肌膚的那一刻,安靜的神態降臨每一個人,短暫而不易察覺,且隨即被湧上的激動情緒覆蓋。就像是推開了一扇門,終於見到了那位你以為熟悉,實則陌生的親人。新竹的母親河-頭前溪,我們終於來到妳面前了。

在母親河中,因河床崎嶇及不熟悉的水流,我們移動有如嬰孩學步,歷經半小時後,才緩慢的抵達溪流中央。退潮的頭前溪出海口,水位不高僅達成人大腿,流速和緩;時值黃昏時刻,夕陽映照在微微震盪的溪面,金黃迷炫的讓人誤以為自身已溶解在光裡、在波裡。我們有默契的保持沉默,間隔彼此距離,讓世界只剩下自己與這條溪。當下的靜默是必要的,可能也是自發的,這讓我們單純的去感受,讓這些水召喚出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溪面上的對話於焉展開。

橫渡頭前溪。 圖片來源 / 島港。豐。巢
橫渡頭前溪。 圖片來源 / 島港。豐。巢

於是,我們開始嘗試拼湊頭前溪自觀霧、油羅山區的源頭地帶,一路流瀉至出海口的支流分布、分享起對於自家附近河流的記憶、談論溪水進入新竹平原後,如何被吸納進人類社會及城鄉/工業發展的運作,並最終吐還於河,成為輕撫過我們雙腿的水流的一部分;而同行的小孩,有他們解讀這片水域的方式,在克服陌生環境的恐懼後,頭前溪已是他們的漂浮樂園。因此,我們理解了在溪中經歷的這些歡笑、這些流光,既是真實,也是表象。「橫渡頭前溪」讓身體感受走在知識解讀之前,讓感官訊息深潛入大腦海馬迴、植入記憶;表象的感動獲得內化, 才會真切的在乎,甚至萌發意識及行動,好比…我渴望一個更好的溪流環境,來盛裝那些孩子們的笑聲。

歷經三小時的水路行旅,離開水域時已接近暮黑時刻,沿著河堤步道返程時,大家都累了,沉默地拖著步伐前進,眼神卻不時望向溪面,日落後的最後一抹橘即將被黑消融。在水尾地帶渡溪,這些無語狀態,可能會在另一個維度發出最純粹、最真實的聲響。返程隊伍因漸暗的光線讓人抓不清人與人的距離,一位父親牽著同來渡溪的小孩,手卻拉的很近, 隱約可聽見爸爸對著孩子說 :「我們的家鄉… 很美齁 ?! 」,小孩奶音回應著什麼,旁人聽不清楚,但確定某些小芽已經 開始萌發。

島港。豐。巢

島港。豐。巢

島港。豐。巢 讓我們融化在陽光、空氣、土壤、人文的河海交界裡!

更多作者群

延伸閱讀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在溪畔散散步,開啟與溪友好的一扇門

在溪畔散散步,開啟與溪友好的一扇門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筏子溪夾縫求生的石虎

筏子溪夾縫求生的石虎

聽河流的歌 米莎的大暑溪遊記

聽河流的歌 米莎的大暑溪遊記

夜巡南澳南溪之大旱墳場

夜巡南澳南溪之大旱墳場

走入溪流教室,在行動中學習

走入溪流教室,在行動中學習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

水從哪裡來?流到哪裡去?

守護蘇澳溪——一條河流的故事與我們的責任

守護蘇澳溪——一條河流的故事與我們的責任

more